職教大國是如何培養“學徒”的
來源👢:本站 作者🏄🏼♂️:admin 日期:2015-12-23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現代學徒製試點工作的意見》,在部分院校實施現代學徒製試點工作。國際學徒製的發展已有上百年歷史👎🏽,關於它的改革和調整至今仍在繼續。本期國際教育版選取學徒製發展較好的國家👩🏿🚀,將政策經驗和改革問題進行梳理🌍,以期為我國現代學徒製試點工作及發展提供借鑒🩷。——編者
2月26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德國1月份就業人口為4250萬人,就業率同比上升1%,就業人口同比增長41.2萬人🫃🏿。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的就業率居高不下,其中主要原因被認為是面向學生的企業學徒製🧖🏽♀️🥎。
在學校教育誕生之前,學徒製是人類社會技術傳承的主要手段。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引發了生產方式變革,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傳授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學校教育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了傳統學徒製🩻。然而學徒製並沒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保留,甚至在一些國家得到了發展。在德國和瑞士等國,人們還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了最早的現代學徒製度🏇🏿。
現代學徒製是將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企業與學校合作的職業教育製度”。1883年,位於瑞士巴塞爾的社會政治學會🖋,在對當時工業化程度最高的英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研究基礎上,參照法國行業教育情況,首先提出了建立將學校教育和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新型學徒製模式👨🏿🍳。在德國🧕🏼,這一模式在大教育家凱興斯泰納等的努力下發展成為後來著名的“雙元製”職業教育製度。
在德國😬,行會是“行業的自我管理組織”🚶🏻♀️➡️。德國有多個行會,如工商行會、手工業行會🧑🔧、農業行會和律師行會等。從對職業教育的貢獻來看,工商行會和手工業行會最為重要🪬🧘♂️,它們管理的職業培訓合同數分別占到了德國培訓合同總數的60%和30%,即工商行會和手工業行會承擔了德國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國的90%。
德國“雙元製”職業教育是典型的分離式現代學徒製🤵🏽♂️🕳,職業教育管理由不同部門承擔🧰,管理機構和教育機構有較強的獨立性🧓🏽。在此,行會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德國2005年修訂的《聯邦職業教育法》將行會定義為“相關領域職業教育的組織者”🏊🏼♀️,並確定其管理責任💆🏻♀️🌏。行會對職業教育的管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職業教育《培訓合同》的管理。學徒與培訓企業簽訂《培訓合同》,是學徒製最重要的特點👩🎓。德國《培訓合同》的標準文本由各行會負責製定,一般至少包括培訓性質、課程內容、培訓階段及其目的🐻❄️,以及提供的培訓活動方式、培訓期限、企業和培訓機構之外提供的培訓課程🧏🏼♀️、每天正常培訓的時數🙋🏼♂️、培訓津貼金額及其支付方式🦓、假期🏋🏿𓀎、解除《培訓合同》的條件等。合同簽訂以後,培訓企業將一份簽名後的合同文本交給學徒或其法定代理人,並將簽訂記錄上交給所屬行會。
其次是行會組織的職業教育證書考試。《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凡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均應舉行結業考試”🛋。職業資格證書的結業考試由行會負責🍰。行會負責建立任期五年的考試委員會,成員是所涉及專業領域的專家🧛🏽♀️。在考試委員會成員中,雇主和雇員方的代表比例相同,並至少有一名職業學校教師。雇員方代表由雇員所屬工會和轄區內關心職教的獨立社團推薦。
根據《聯邦職業教育法》的規定Ⓜ️,行會應頒布結業考試規則😓,規定準考條件、考試方式👦🏻、考試的分段🤶🏻、評分標準、考試證書的頒發🫲🏼、違反規則的後果及補考的可能性😊。
此外🧗♂️,德國的職業教育審查與監督細致嚴格。行會代表國家對雙元製職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元”——企業培訓進行資格審查、日常管理和監督。《聯邦職業教育法》第32條規定:主管機關(指行會)要註意審查確認培訓場所的資格以及培訓者(實訓教師)提交的個人資格和專業資格,如審查發現缺陷但可補救而不致危害學徒時,行會應責令有關培訓企業在限定時間內補救。
根據規定♗,德國所有企業均須加入相關行業的行會。行會設有地方性機構,負責管理各自轄區內的職業教育🙍🏼♂️。德國目前有96家工商行會,代表著三百多萬家工商企業。行會在人事、財務及組織方面享受完全獨立的權力。同時🅾️,工商行會也承擔著大量的公益性任務🐕,其負責的培訓職業超過了180個。
各行會組織還會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如最近德累斯頓工商行會的分析結果表明,多數德國企業通過實施學徒製培訓並沒有帶來資金的凈投入。相反🚶🏻♀️,55%參與自我測評的培訓企業在學徒製培訓中實現了凈收益。不僅如此🍆,“企業內培訓(學徒製的企業部分)在成本收益與培訓質量之間也存在著積極的相關性”。這些職業培訓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活生生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澳大利亞:將“靈活多樣”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晶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大力發展學徒製,不斷推出重要改革,如1973年的“國家學徒製支持計劃”和1998年的“新學徒製”改革等。當前🚶🏻➡️🧑🏽⚕️,各種學徒製被統一在了“澳大利亞學徒製”的框架下👩🏫。
一系列的改革不僅使澳大利亞學徒製在規模增長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更使澳大利亞擺脫了英國追隨者的陰影。總體來說👩🍼,澳大利亞學徒製將“靈活多樣”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澳大利亞學徒製根據學徒要取得的資格認證等級來劃分層次。它所覆蓋的等級非常廣,包括澳大利亞資格框架二級至六級的各種資格認證🎨,相當於我國的初中至專科層次。學徒製和受訓生製是澳大利亞學徒製的兩種基本類型❤️🔥。其中🧙🏽♀️🧙🏼♂️,學徒製通常在傳統行業,入門級水平至少為資格框架的三級或四級證書,時間通常為三至四年,較為穩定🚜,比如學徒期間企業更換業主👍,新的業主必須繼續學徒培訓合同♾;取消學徒製需要所有相關方的同意👰🏿。而受訓生製以服務業為主,資格認證通常在二級和三級水平,時間為一至兩年🧑🏼🔧,穩定性較差,比如學徒期間企業更換業主,新的業主可以終止學徒培訓🧛🏿♀️;任何一方都可以單方面解除培訓合同👨🏼⚕️。
在這兩種基本類型的框架之下,澳大利亞還開發了“兼職學徒製”👟、“學校本位學徒製”等新學徒製類型。兼職學徒製面向兼職就業者💇🏽⛱,由於兼職工作的性質⚧🎎,學徒製周期相對較長。學校本位學徒製面向11、12年級的在校生🙏🏻,也是一種兼職性質的學徒製🤹♀️🪙,學徒的在崗培訓仍然在企業完成🏊🏻♂️,只是時間比例較小。
澳大利亞學徒製的行業職業覆蓋面非常廣👸🏻,從傳統行業到新興服務業🪢,有五百多種的職業可以選擇。15歲以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參加澳大利亞學徒製,包括畢業青年、在校生🌰、成人求職者和在職員工🏄♂️。
從年齡分布上看,25歲及以上年齡的參加者占比超過了四成。據2011年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當年澳大利亞有13名學徒超過70歲,年齡最大的為77歲。性別分布則在不同職業和行業差異很大,與行業職業做從業者的性別偏好是一致的,比如汽車、建築行業以男性為主,美發、護理行政以女性為主。
澳大利亞是聯邦製的國家,各州的領地高度自治🐧。“澳大利亞學徒製”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層面的專項改革計劃,各州在執行上仍有很大的自主權。以學校本位學徒製為例,新南威爾士州和西澳大利亞州沒有規定學徒的最少工作時間,而維多利亞州要求學徒每四個月的周平均工作時間至少為13小時👨🏽。
在校企的教學實施層面🦷,澳大利亞學徒製的開展方式也非常靈活➡️。受益於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用戶選擇”策略,雇主和學徒可以自由選擇註冊培訓機構來提供脫崗培訓🙍🏽♀️。通常的做法是在雇主和學徒達成學徒培訓意向後,由他們共同選擇一家註冊培訓機構,三方經過溝通協商🎺,再共同製訂並簽署一份專門為雇主和學徒訂製的培訓計劃。只要能達到培訓包的能力要求🏋🏿,註冊培訓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分工、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都可以自行決定。
除了雇主直接招募學徒的模式以外,澳大利亞還創設了“集團培訓組織”的學徒招聘模式。集團培訓組織在本質上是一種中介機構🖊,他們直接招聘學徒🏊🏻,然後把學徒派遣到相關企業(以小微企業為主)工作,同時也把脫崗培訓外包給職業院校。
在這一模式中🀄️,與學徒生產生雇傭關系的是集團培訓組織,由集團培訓組織向學徒生支付工資,企業則向集團培訓組織交付服務費🙆🏼♂️。該模式解決了小微企業難以單獨完成學徒培訓、亦不願承擔雇傭風險的問題🟨。英國當前新推行的“學徒培訓中介”模式就是這一模式的翻版。
澳大利亞學徒製的評估認證方式也非常靈活,強調能力本位和模塊化👾。評估基於培訓包中的各能力單元,沒有統一的形式要求。學徒每完成一個能力單元的學習且通過考核🈵,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完成證明”🧖🏻♂️🚶🏻♀️。
學徒還可以通過“先前學習認可”和“當前能力認可”的策略直接獲得完成證明。當學徒獲得了某一資格認證要求的所有能力單元的完成證明時,就可以向各州培訓局申領這一資格認證。
然而,硬幣總有兩面。靈活多樣帶來的並不總是成績👨🏼🍳,它同時也使澳大利亞學徒製背負著問題和爭議📱。其中最受詬病的是學徒培訓質量🥨,尤其體現在低完成率上。據統計,澳大利亞學徒製的完成率不足五成,其中第一年就放棄學習的學徒就占了三成。放棄的原因中最核心的是對學徒培訓質量不滿。其次,澳大利亞各州自治的學徒開展方式🤍,雖然照顧了地方差異,但各州學徒製的執行口徑差異,卻使得學徒難以在州際流動🖥。
澳大利亞以靈活性和多樣性發展現代學徒製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其靈活性和多樣性背後的問題也同樣值得我國反思。
日前,瑞士教育專家♞🧖🏼,蘇黎世大學教授烏席·巴克斯-蓋勒訥談及瑞士職業教育時表示:“只有企業最了解它所在的行業需要什麽樣的學徒🚾、什麽樣的技術,這樣才能保證這些學生的就業。”其實,發源於中世紀行會培訓的學徒製如今就是瑞士職業教育的主要模式。
19世紀中葉,瑞士聯邦憲法就明確了聯邦政府有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20世紀初,聯邦憲法補充法案規定,聯邦政府有權製定統一的工業培訓規章,從而確立了聯邦政府統一管理職業培訓的權限,也為瑞士現代學徒製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0世紀30年代,瑞士出臺了《聯邦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明確由聯邦政府統一管理👡,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肯定和保障➝。
《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學徒有義務去職業學校學習相關課程並參加職業培訓考試。承擔學徒培訓的職業學校必須達到相應的資質標準,而參與學徒培訓的工商業、手工業企業必須與學徒簽署合法的學徒合同。之後👨🏻⚖️,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又對該法進行了數次修訂,每次修訂均有力地推動了學徒製的發展🏄🏿♂️。
2004年🦢,新一輪修訂的《聯邦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各個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該法把之前未包括的社會、教育、衛生、藝術等領域的職業培訓納入了聯邦政府的管轄範圍🎫,並對學徒合同🧑🔧、學徒學習期限、學徒的學習方式、接收學徒的企業、學徒的師傅🪆、學徒製參與各方的責任👊🏼、考試的組織與資格證書的頒發🚵🏼、監督與懲罰措施等進行了明文規定🍜。
在職業教育法之外🕕,瑞士對農業的學徒職業培訓有單獨立法,瑞士紅十字會負責護理行業的學徒職業培訓。勞動法確定了學徒培訓合同的法律效力👲🏽,保障學徒在勞動中應獲的利益🦹🏿♀️,調解學徒在培訓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糾紛😥💪🏼。保險法使學徒在成為失業人員時,還能得到就業前的職業培訓。
在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下,瑞士現代學徒製發展的各個環節,不僅有法可依,而且在實踐中也做到了依法治教。
在瑞士現代學徒製的發展過程中,聯邦政府、州政府👊🏿、企業與行業協會等專業機構三方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承擔著全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使命。
《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聯邦政府✡︎、州政府和行業組織承擔職業教育資金的投入➜,州是公共職業教育經費的主要承擔者👩🏻🏫,其投入比例占整個職業教育經費的3/4,而聯邦政府的投入比例則應達到公共職業教育經費的1/4。
學徒合同是聯邦政府強製推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標準化合同,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學徒和培訓機構的共同利益。在瑞士😛,年滿15周歲並完成了義務教育的適齡青年,必須與培訓機構的師傅簽訂學徒合同👰♀️,並且合同經過州政府部門的審核批準後🌈,才能成為《聯邦職業教育法》所承認的學徒。合同一旦簽署,在有效期內,任何一方均不得單方面中止合同,而任何對合同內容的更改,都必須經過州政府部門的審核同意🤹🏽。
《聯邦職業教育法》對從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訓人員、培訓機構培訓人員的任職資格均有明確規定,入職者不僅需要修完相應的課程和獲得相應的文憑😛,而且需要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在入職後,還需要參加由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組織的培訓👩🏻🎤,以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或學位👵🏿🧙🏼♂️。要想成為學徒的師傅,必須具有較為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並接受專業培訓✮🧑🏼✈️,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後🌨,才能獲得由聯邦政府頒發的師傅資格證書。
為了保障學徒培訓的質量,《聯邦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學徒製參與各方應對培訓質量負責,聯邦政府主導製定質量標準並監督執行。
在瑞士🦸🏻,專業通用培訓章程是聯邦政府頒布的全國性通用培訓條例,在培訓質量保障方面設定了翔實標準與嚴格要求。其中🧚♂️,學徒的培訓行為記錄就包括培訓企業行為記錄、職業學校行為記錄🤾🏻♂️🦶🏻、行業培訓課程行為記錄三種🧅。行為記錄客觀地反映了學徒的培訓進程👨🏻🦳,從理論知識學習、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等多方面保證了培訓的質量。
學徒期滿時👱🏽♀️,學徒要參加由本地區考試委員會組織的畢業考試🖇🤲🏽,考試內容包括普通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學徒考試合格後🧖🏽,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成為正式的工人,也可選擇考入高等院校繼續學習。
德國:行會承擔職業人才培養
■趙誌群
■趙誌群
2月26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德國1月份就業人口為4250萬人,就業率同比上升1%,就業人口同比增長41.2萬人🫃🏿。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的就業率居高不下,其中主要原因被認為是面向學生的企業學徒製🧖🏽♀️🥎。
在學校教育誕生之前,學徒製是人類社會技術傳承的主要手段。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引發了生產方式變革,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傳授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學校教育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了傳統學徒製🩻。然而學徒製並沒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保留,甚至在一些國家得到了發展。在德國和瑞士等國,人們還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了最早的現代學徒製度🏇🏿。
現代學徒製是將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企業與學校合作的職業教育製度”。1883年,位於瑞士巴塞爾的社會政治學會🖋,在對當時工業化程度最高的英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研究基礎上,參照法國行業教育情況,首先提出了建立將學校教育和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新型學徒製模式👨🏿🍳。在德國🧕🏼,這一模式在大教育家凱興斯泰納等的努力下發展成為後來著名的“雙元製”職業教育製度。
在德國😬,行會是“行業的自我管理組織”🚶🏻♀️➡️。德國有多個行會,如工商行會、手工業行會🧑🔧、農業行會和律師行會等。從對職業教育的貢獻來看,工商行會和手工業行會最為重要🪬🧘♂️,它們管理的職業培訓合同數分別占到了德國培訓合同總數的60%和30%,即工商行會和手工業行會承擔了德國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國的90%。
德國“雙元製”職業教育是典型的分離式現代學徒製🤵🏽♂️🕳,職業教育管理由不同部門承擔🧰,管理機構和教育機構有較強的獨立性🧓🏽。在此,行會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德國2005年修訂的《聯邦職業教育法》將行會定義為“相關領域職業教育的組織者”🏊🏼♀️,並確定其管理責任💆🏻♀️🌏。行會對職業教育的管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職業教育《培訓合同》的管理。學徒與培訓企業簽訂《培訓合同》,是學徒製最重要的特點👩🎓。德國《培訓合同》的標準文本由各行會負責製定,一般至少包括培訓性質、課程內容、培訓階段及其目的🐻❄️,以及提供的培訓活動方式、培訓期限、企業和培訓機構之外提供的培訓課程🧏🏼♀️、每天正常培訓的時數🙋🏼♂️、培訓津貼金額及其支付方式🦓、假期🏋🏿𓀎、解除《培訓合同》的條件等。合同簽訂以後,培訓企業將一份簽名後的合同文本交給學徒或其法定代理人,並將簽訂記錄上交給所屬行會。
其次是行會組織的職業教育證書考試。《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凡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均應舉行結業考試”🛋。職業資格證書的結業考試由行會負責🍰。行會負責建立任期五年的考試委員會,成員是所涉及專業領域的專家🧛🏽♀️。在考試委員會成員中,雇主和雇員方的代表比例相同,並至少有一名職業學校教師。雇員方代表由雇員所屬工會和轄區內關心職教的獨立社團推薦。
根據《聯邦職業教育法》的規定Ⓜ️,行會應頒布結業考試規則😓,規定準考條件、考試方式👦🏻、考試的分段🤶🏻、評分標準、考試證書的頒發🫲🏼、違反規則的後果及補考的可能性😊。
此外🧗♂️,德國的職業教育審查與監督細致嚴格。行會代表國家對雙元製職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元”——企業培訓進行資格審查、日常管理和監督。《聯邦職業教育法》第32條規定:主管機關(指行會)要註意審查確認培訓場所的資格以及培訓者(實訓教師)提交的個人資格和專業資格,如審查發現缺陷但可補救而不致危害學徒時,行會應責令有關培訓企業在限定時間內補救。
根據規定♗,德國所有企業均須加入相關行業的行會。行會設有地方性機構,負責管理各自轄區內的職業教育🙍🏼♂️。德國目前有96家工商行會,代表著三百多萬家工商企業。行會在人事、財務及組織方面享受完全獨立的權力。同時🅾️,工商行會也承擔著大量的公益性任務🐕,其負責的培訓職業超過了180個。
各行會組織還會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如最近德累斯頓工商行會的分析結果表明,多數德國企業通過實施學徒製培訓並沒有帶來資金的凈投入。相反🚶🏻♀️,55%參與自我測評的培訓企業在學徒製培訓中實現了凈收益。不僅如此🍆,“企業內培訓(學徒製的企業部分)在成本收益與培訓質量之間也存在著積極的相關性”。這些職業培訓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活生生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澳大利亞:將“靈活多樣”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晶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大力發展學徒製,不斷推出重要改革,如1973年的“國家學徒製支持計劃”和1998年的“新學徒製”改革等。當前🚶🏻➡️🧑🏽⚕️,各種學徒製被統一在了“澳大利亞學徒製”的框架下👩🏫。
一系列的改革不僅使澳大利亞學徒製在規模增長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更使澳大利亞擺脫了英國追隨者的陰影。總體來說👩🍼,澳大利亞學徒製將“靈活多樣”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澳大利亞學徒製根據學徒要取得的資格認證等級來劃分層次。它所覆蓋的等級非常廣,包括澳大利亞資格框架二級至六級的各種資格認證🎨,相當於我國的初中至專科層次。學徒製和受訓生製是澳大利亞學徒製的兩種基本類型❤️🔥。其中🧙🏽♀️🧙🏼♂️,學徒製通常在傳統行業,入門級水平至少為資格框架的三級或四級證書,時間通常為三至四年,較為穩定🚜,比如學徒期間企業更換業主👍,新的業主必須繼續學徒培訓合同♾;取消學徒製需要所有相關方的同意👰🏿。而受訓生製以服務業為主,資格認證通常在二級和三級水平,時間為一至兩年🧑🏼🔧,穩定性較差,比如學徒期間企業更換業主,新的業主可以終止學徒培訓🧛🏿♀️;任何一方都可以單方面解除培訓合同👨🏼⚕️。
在這兩種基本類型的框架之下,澳大利亞還開發了“兼職學徒製”👟、“學校本位學徒製”等新學徒製類型。兼職學徒製面向兼職就業者💇🏽⛱,由於兼職工作的性質⚧🎎,學徒製周期相對較長。學校本位學徒製面向11、12年級的在校生🙏🏻,也是一種兼職性質的學徒製🤹♀️🪙,學徒的在崗培訓仍然在企業完成🏊🏻♂️,只是時間比例較小。
澳大利亞學徒製的行業職業覆蓋面非常廣👸🏻,從傳統行業到新興服務業🪢,有五百多種的職業可以選擇。15歲以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參加澳大利亞學徒製,包括畢業青年、在校生🌰、成人求職者和在職員工🏄♂️。
從年齡分布上看,25歲及以上年齡的參加者占比超過了四成。據2011年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當年澳大利亞有13名學徒超過70歲,年齡最大的為77歲。性別分布則在不同職業和行業差異很大,與行業職業做從業者的性別偏好是一致的,比如汽車、建築行業以男性為主,美發、護理行政以女性為主。
澳大利亞是聯邦製的國家,各州的領地高度自治🐧。“澳大利亞學徒製”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層面的專項改革計劃,各州在執行上仍有很大的自主權。以學校本位學徒製為例,新南威爾士州和西澳大利亞州沒有規定學徒的最少工作時間,而維多利亞州要求學徒每四個月的周平均工作時間至少為13小時👨🏽。
在校企的教學實施層面🦷,澳大利亞學徒製的開展方式也非常靈活➡️。受益於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用戶選擇”策略,雇主和學徒可以自由選擇註冊培訓機構來提供脫崗培訓🙍🏽♀️。通常的做法是在雇主和學徒達成學徒培訓意向後,由他們共同選擇一家註冊培訓機構,三方經過溝通協商🎺,再共同製訂並簽署一份專門為雇主和學徒訂製的培訓計劃。只要能達到培訓包的能力要求🏋🏿,註冊培訓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分工、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都可以自行決定。
除了雇主直接招募學徒的模式以外,澳大利亞還創設了“集團培訓組織”的學徒招聘模式。集團培訓組織在本質上是一種中介機構🖊,他們直接招聘學徒🏊🏻,然後把學徒派遣到相關企業(以小微企業為主)工作,同時也把脫崗培訓外包給職業院校。
在這一模式中🀄️,與學徒生產生雇傭關系的是集團培訓組織,由集團培訓組織向學徒生支付工資,企業則向集團培訓組織交付服務費🙆🏼♂️。該模式解決了小微企業難以單獨完成學徒培訓、亦不願承擔雇傭風險的問題🟨。英國當前新推行的“學徒培訓中介”模式就是這一模式的翻版。
澳大利亞學徒製的評估認證方式也非常靈活,強調能力本位和模塊化👾。評估基於培訓包中的各能力單元,沒有統一的形式要求。學徒每完成一個能力單元的學習且通過考核🈵,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完成證明”🧖🏻♂️🚶🏻♀️。
學徒還可以通過“先前學習認可”和“當前能力認可”的策略直接獲得完成證明。當學徒獲得了某一資格認證要求的所有能力單元的完成證明時,就可以向各州培訓局申領這一資格認證。
然而,硬幣總有兩面。靈活多樣帶來的並不總是成績👨🏼🍳,它同時也使澳大利亞學徒製背負著問題和爭議📱。其中最受詬病的是學徒培訓質量🥨,尤其體現在低完成率上。據統計,澳大利亞學徒製的完成率不足五成,其中第一年就放棄學習的學徒就占了三成。放棄的原因中最核心的是對學徒培訓質量不滿。其次,澳大利亞各州自治的學徒開展方式🤍,雖然照顧了地方差異,但各州學徒製的執行口徑差異,卻使得學徒難以在州際流動🖥。
澳大利亞以靈活性和多樣性發展現代學徒製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其靈活性和多樣性背後的問題也同樣值得我國反思。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瑞士:學徒製有法可依
■方勇
■方勇
日前,瑞士教育專家♞🧖🏼,蘇黎世大學教授烏席·巴克斯-蓋勒訥談及瑞士職業教育時表示:“只有企業最了解它所在的行業需要什麽樣的學徒🚾、什麽樣的技術,這樣才能保證這些學生的就業。”其實,發源於中世紀行會培訓的學徒製如今就是瑞士職業教育的主要模式。
19世紀中葉,瑞士聯邦憲法就明確了聯邦政府有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20世紀初,聯邦憲法補充法案規定,聯邦政府有權製定統一的工業培訓規章,從而確立了聯邦政府統一管理職業培訓的權限,也為瑞士現代學徒製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0世紀30年代,瑞士出臺了《聯邦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明確由聯邦政府統一管理👡,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肯定和保障➝。
《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學徒有義務去職業學校學習相關課程並參加職業培訓考試。承擔學徒培訓的職業學校必須達到相應的資質標準,而參與學徒培訓的工商業、手工業企業必須與學徒簽署合法的學徒合同。之後👨🏻⚖️,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又對該法進行了數次修訂,每次修訂均有力地推動了學徒製的發展🏄🏿♂️。
2004年🦢,新一輪修訂的《聯邦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各個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該法把之前未包括的社會、教育、衛生、藝術等領域的職業培訓納入了聯邦政府的管轄範圍🎫,並對學徒合同🧑🔧、學徒學習期限、學徒的學習方式、接收學徒的企業、學徒的師傅🪆、學徒製參與各方的責任👊🏼、考試的組織與資格證書的頒發🚵🏼、監督與懲罰措施等進行了明文規定🍜。
在職業教育法之外🕕,瑞士對農業的學徒職業培訓有單獨立法,瑞士紅十字會負責護理行業的學徒職業培訓。勞動法確定了學徒培訓合同的法律效力👲🏽,保障學徒在勞動中應獲的利益🦹🏿♀️,調解學徒在培訓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糾紛😥💪🏼。保險法使學徒在成為失業人員時,還能得到就業前的職業培訓。
在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下,瑞士現代學徒製發展的各個環節,不僅有法可依,而且在實踐中也做到了依法治教。
在瑞士現代學徒製的發展過程中,聯邦政府、州政府👊🏿、企業與行業協會等專業機構三方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承擔著全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使命。
《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聯邦政府✡︎、州政府和行業組織承擔職業教育資金的投入➜,州是公共職業教育經費的主要承擔者👩🏻🏫,其投入比例占整個職業教育經費的3/4,而聯邦政府的投入比例則應達到公共職業教育經費的1/4。
學徒合同是聯邦政府強製推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標準化合同,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學徒和培訓機構的共同利益。在瑞士😛,年滿15周歲並完成了義務教育的適齡青年,必須與培訓機構的師傅簽訂學徒合同👰♀️,並且合同經過州政府部門的審核批準後🌈,才能成為《聯邦職業教育法》所承認的學徒。合同一旦簽署,在有效期內,任何一方均不得單方面中止合同,而任何對合同內容的更改,都必須經過州政府部門的審核同意🤹🏽。
《聯邦職業教育法》對從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訓人員、培訓機構培訓人員的任職資格均有明確規定,入職者不僅需要修完相應的課程和獲得相應的文憑😛,而且需要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在入職後,還需要參加由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組織的培訓👩🏻🎤,以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或學位👵🏿🧙🏼♂️。要想成為學徒的師傅,必須具有較為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並接受專業培訓✮🧑🏼✈️,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後🌨,才能獲得由聯邦政府頒發的師傅資格證書。
為了保障學徒培訓的質量,《聯邦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學徒製參與各方應對培訓質量負責,聯邦政府主導製定質量標準並監督執行。
在瑞士🦸🏻,專業通用培訓章程是聯邦政府頒布的全國性通用培訓條例,在培訓質量保障方面設定了翔實標準與嚴格要求。其中🧚♂️,學徒的培訓行為記錄就包括培訓企業行為記錄、職業學校行為記錄🤾🏻♂️🦶🏻、行業培訓課程行為記錄三種🧅。行為記錄客觀地反映了學徒的培訓進程👨🏻🦳,從理論知識學習、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等多方面保證了培訓的質量。
學徒期滿時👱🏽♀️,學徒要參加由本地區考試委員會組織的畢業考試🖇🤲🏽,考試內容包括普通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學徒考試合格後🧖🏽,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成為正式的工人,也可選擇考入高等院校繼續學習。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相關文章
- 2015-12-23比利時職業教育註重多樣化
- 2015-12-23阿根廷高職教育準確對接就業市場
- 2015-12-23英國職業教育👋🏿,學徒是“上帝”
- 2015-12-23德國🚈:推行雙軌製職業教育
- 2015-12-23學習德國職業教育從哪裏做起
- 2015-12-23奧地利:雙軌製職業教育成為奧地利培養技工沃土
- 2015-12-23職教大國是如何培養“學徒”的